最近小编看到大家都在讨论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_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归纳相关的事情,对此呢小编也是非常的感应兴趣,那么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关于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_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知识点梳理归纳事件的相关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人教版二年级物理卷知识点(人教版八年级物理卷知识点梳理总结)


(资料图片)

第七章

7.1力(F)

1.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注意

(1)一个力的产生必须同时有施加的对象和受力的对象,并且它们同时存在。

(2)单一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以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

2.判断的存在可以通过力的效果来判断。

力有两种作用: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变化是指物体的速度运动方向的变化)。

比如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移动;守门员接住了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例:用力按压弹簧,弹簧变形;拉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量级,方向,作用点称为力。它们都能影响效果。

5.力的表达:画出力的示意图。沿着受力物体受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受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解法称为力的示意图。

7.2弹性

(1)弹性:优优资源网物体受力时变形,不受力时自动恢复原状的特性;

可塑性:物体受力时变形,但不受力时不能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

(2)弹力的定义:物体弹性变形产生的力。(如压力、支撑力、拉力)

(3)产生条件:发生弹性变形

二、弹簧测力计

(4)测量力的工具叫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弹簧秤)工作原理:在弹性极限内,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成正比。也就是说,弹簧上的张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大。

(5)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a、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范围分度值,不要超过其测量范围。(否则,测功机将会损坏)

B.使用前,指针应在零如果调不到零,测得的力要用测得的力的开始和结束的读数相减得到。

C.测量前,沿弹簧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松开后,观察指针能否回到原来的指针位置,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力;

d、测得的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以免钩杆与壳体产生过大的摩擦力;

e、读数前指针稳定,视线应垂直于刻度线

7.3,重力(G)

1.原因:因为地球和物体之间的引力。

2.定义:物体由于地球的引力而受到的力;用字母 G 表示。

3、重力的大小:

又称重量(材料重量)

②物体的引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计算公式: g = mg 其中g = 9.8n/kg

物理意义:质量为1的物体的重力为 9.8

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理位置有关。即质量越大,物体上的引力越大;在地球上,越靠近赤道,物体的引力越小,越靠近两极,物体的引力越大。

4.施力对象:地球

5.重力方向: 垂直向下

应用:粗竖线

①原理:利用重力方向始终垂直向下的性质。

②功能:检查墙壁是否垂直,桌面是否水平。

6.作用点:重心(纹理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

7.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在画受力物体上的力的示意图时,力的作用点往往画在重心上。当同一物体同时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作用点也画在重心上。

第八章运动和力

8.1 牛顿之一定律(又称惯性定律)

1.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让同一台车从同一斜坡的同一高度自由下滑(控制变量法)为了使台车以相同的速度滑到斜坡底部;阻力是通过车在板上滑动的距离来体现的(换算方法)。

2,牛顿之一定律的内容: 当没有力作用于万物时,它总是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

3.牛顿之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事实和科学推理得出的,无法通过实验直接验证。

4.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称为惯性。

⑵属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⑵惯性不是力,不能说惯性力起作用。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的形状、速度、受力与否无关。

(4)防止惯性:车上装有安全气囊,车上装有安全带。

5]利用惯性现象:跳远助跑可以提高成绩,拍打衣服可以除尘。

[6]解释这一现象:

举例: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为什么向汽车方向倾倒?

答:在轿厢制动之前,乘客是随着轿厢运动的。当汽车制动时,乘客的脚由于摩擦力突然和汽车一起停下来,而乘客的上半身由于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汽车方向运动,所以,...

8.2 两力平衡

1.平衡态:当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称为平衡态。

2.平衡力:当一个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它所受到的力叫做平衡力。

3.二力平衡条件:在中作用于同一物体的两个力,若大小相等,则方向相反,且作用于同一直线上,且(同、等、反、共线)

4、两个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⑴、根据受力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①当物体不受任何力作用时,物体始终保持处于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

②当物体受到平衡力作用时,物体总是保持静止状态匀速直线运动(平衡状态)。

③当物体受到不平衡力时,物体的运动状态必然发生变化

⑵、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的受力情况。

①当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物体不受力或平衡力。

注意:判断物体的平衡力时,重要的是先判断物体处于哪个方向(水平或垂直)的平衡,再判断物体受哪个方向的平衡力。

②当物体处于不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方向改变)时,物体受到不平衡力的作用。

5.物体保持平衡状态的条件:不受力或受平衡力

6.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

8.3 摩擦力

1.定义: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 相对运动时,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

2.产生条件:a .物体相互接触,相互挤压;b、有或将有相对运动

3.类型:A、滑动摩擦B静摩擦、C 滚动摩擦

4.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压力 接触面的粗糙度

5.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摩擦不一定是阻力)

6.测量摩擦力的方法:

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原理:当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 ,物体在水平方向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二力平衡)

7.增加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加压力 B ,增加接触面粗糙度

8.减少有害摩擦的方法:

A,减轻压力 B 。降低接触面的粗糙度;

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 D

第九章压力

9.1,压力: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应力平面

3.作用点:作用于受力面

4.大小: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内自然静止时,物体对水平支撑面施加的压力才等于物体在数值内施加的重力。有:F=G=mg但是压强不是重力。

二、压力

1.压力的影响与压力和应力面积有关。

2.物理意义:压力是表示压力作用的物理量。3.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称为压强。

4.公式:P=F/S

5.单位:帕斯卡( ] 1pa = 1n/m2

含义:表示物体(地面、桌面等)的压力。)上每平方米受力面积为 1 牛顿

6.增加压力的方法:

1)加大压力 例:切菜用力容易切

2) 减少受力面积举例:磨刀不会误砍柴

7.减压的方法:

1) 降低压力示例:车辆应在有限的负载下行驶

2) 增加受力面积 例:铁轨铺设在枕木上

9.2,液体压力

1.原因:液体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对支撑它的容器底部施加压力;

液体具有流动性,对容器侧壁有压力。

2.液体压力的特征:

1)液体对容器的底部侧壁有压力,液体内部对各个方向都有压力

2)各个方向的压力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3)在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力相等

4)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力也与液体的密度有关。液体的密度 越大,压力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P=GH

注意:液体压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密度无关(深度不是高度),与它的体积质量无关

当固体的形状是圆柱体时,压力也可以用这个公式计算。

在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强时,压强必须由公式P=GH,再由公式P=F/S 求得

4.Communicator: 上端开口,下端相通的容器。

特点:当通讯装置中的液体不流动时,每个容器中的液位始终是平的,即每个容器的液体深度始终相等。例子:船闸、茶壶、锅炉的水位计

9.3,大气压

1.大气对浸入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力称为大气压,简称大气压。

2.原因:气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具有的流动性,因此可以对浸没的物体施加各个方向的压力。

3.证明大气压存在的著名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其他证明大气压存在的现象:吸盘的衣钩可以紧贴墙壁通过吸管喝水。

4.精确测量大气压的之一个实验:托里拆利实验。

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1900px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力,即P0=1.013105Pa粗略计算,标准大气压可取 105 帕斯卡。

5.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压力降低。海拔3000米以内,每上升 10m,大气压力就下降 100帕;大气压力也受气候影响。

6.气压计及类型:水银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无液气压计)

7.大气压的应用举例:水泵抽水,用吸管喝饮料,用注射器灌药液

8.液体的沸点随着液体表面气压的增加而增加。(应用:高压锅)

9.4,流体压力与流量的关系

1.在物理学中,具有流动性的液体气体统称为流体

2.在气体和液体中,速度越高,压力就越低

3.应用:

1)乘客候车时应站在安全线外;

2)飞机机翼是流线型的,上表面空气体流动速度比下表面快,所以上表面压力小下表面压力大,机翼上下表面有压力差,从而获得向上的升力;

第十章浮力

10.1 浮力(F浮动)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支撑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浮力的方向是垂直向上

3.原因:液体(或气体)与物体之间的压差

4.通过实验探究发现(控制变量法)浮力与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有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就越高,浮力就越大。

10.2 阿基米德原理

1。实验:物体排开液体的浮力与重力的关系;

①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G1和小桶的重力G2;

②将物体浸入液体中,读取测力计的指示器为F1,(计算浮力F浮动 = G1-F1 )收集物体排开的液体;

③测量小桶和物体排开的液体的总重力G3,计算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G=G3-G2

2。内容: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浮力,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液体时的重力。

3。公式:F浮动 = G

4.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只由液体的密度、物体排出液体的体积(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物体在液体中的形状、密度、质量、体积、和深度决定。

10.3 物体的漂浮和下沉条件及其应用:

1.物体的漂浮和下沉条件:

情况

F浮动 g 东西

V v 对象

对于固体 液体

增长

F浮动g东西

V=V

东西 液体

暂停

F浮动=g东西

东西=液体

漂浮物

F浮动=g东西

V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