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2月12日召开的“电信网络诈骗”新闻发布会上,泰州中院的法官为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支招,并给出温馨提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电信网络诈骗”就是犯罪分子利用手机短信、电话、互联网等通信工具,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通常以冒充他人及仿冒、伪造各种合法外衣等方式达到欺骗的目的。

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多发高发,2022年该市法院审结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审案件45件235人,涉案金额达9689万元,其中27人被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138人适用非监禁刑。网络黑灰产业交易呈现组织化、链条化等特点,且往往涉及跨境跨地域犯罪,打击、追赃难度大,群众反响强烈。

电信网络诈骗有哪些特点

相关数据显示,电信网络诈骗类型已有50多种,网络诈骗占比85%以上。其中网络贷款、网络刷单、网络购物、网络投资、网络交友等诈骗手法突出,尤其是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渴望健康、认知较弱等短板骗取老年人钱财,以“养老”为名的诈骗行为时有发生,“养老理财”“养老服务”等电信诈骗手段花样百出。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团伙一般较为稳定,具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明确的分工层级,提供技术支持、“业务咨询”等并有专门人员进行负责,相比之前广撒网的随机诈骗模式,犯罪目标也更为精准。通过获取个人信息,并根据聊天中获取的相关信息,采用一定的“话术”分类施策进行诈骗,具有极大的迷惑性。

在近期海陵法院审理的唐某诈骗案中,被告人在未经政府批准的情况下,抓住投资人期待高额回报的心理,组建公司,招募为平台负责揽客的“业务员”及负责公司行政、财物的工作人员,通过向业务员进行培训,教授诈骗方法,构建虚拟网络平台,以投资原油期货的名义,非法骗取投资人钱款。

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中,少数人为了蝇头小利收卡、卖卡,主动为犯罪分子提供银行卡等“三件套”“四件套”,客观上成了犯罪分子的工具,成为诈骗分子实施犯罪的帮凶。2022年,全市法院审结电信网络诈骗关联犯罪案件共192件385人,76人被判处实刑,其中帮信犯罪案件为80件,掩隐案件为95件,这两类案件占电信网络诈骗全部关联犯罪的91%。

同时犯罪分子“三低”(低龄化、低学历、低收入)现象突出,诈骗分子广泛招募未成年人,利用未成年人跑腿、看设备,以此逃避法律制裁。而在帮信犯罪与掩隐犯罪中,不少被告人铤而走险,被某些 “卡头”“卡商”所引诱,还有一些被“诱骗”作为“工具人”的老年人,直至案发都没有收到诈骗分子承诺所谓的“好处费”。

法院助力反电信网络诈骗

泰州中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依法从严惩处;从严惩处“卡头”“卡商”,特别是组织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立、出售、出租“两卡”的人员;针对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年人等危险性较低、参与时间较短、被蒙骗利诱进入犯罪集团,实施犯罪行为的初犯、偶犯从宽处理。

持续加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财产处置和追赃挽损力度,今年以来,截至目前,泰州地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审案件涉案金额近亿元,但在审理中能够挽回的损失仅占一成左右。下一步,泰州中院将继续联合公安、检察,全流程、各部门协同工作,全面查明涉案财物来源、去向、用途和流转情况,及时查封、扣押、冻结涉案财产,确保应追尽追、应退尽退、应赔尽赔。

同时常态化开展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今年全市法院共制作反诈宣传片3个,发布典型案例21个,在媒体刊载涉老诈骗新闻18篇,举办各类宣传活动24场。进行问卷调查,发放宣传品、宣传资料4000余份。注重延伸审判职能,消除行业监管盲区,制发司法建议。截至目前,发放司法建议9份,均已得到书面或者电话反馈意见。

如何防止电信网络诈骗

法官建议,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多了解新骗术,提高防骗能力;不要将现金转入陌生账户,不出租、出卖个人的“两卡”信息,避免为电信网络诈骗提供帮助。

一旦发现被骗,第一时间拨打96110、110报警或到就近的公安机关报案,向警方提供诈骗分子的账号、户名、电话、微信等信息,为公安机关采取紧急措施争取时间。

“国家反诈中心”APP是一款有效预防诈骗、快速举报诈骗的软件,收集了各种防骗信息新闻,可以通过学习新闻案例提升防骗技巧和意识。

另外,子女们要多与老年人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尤其是财务状况,经常向老年人宣传防范诈骗知识,与父母约定大额支出应多与子女商量等。如果发现老人被骗,应耐心劝导,及时止损并报警,要经常回家陪伴老人,能够有效降低电信网络诈骗的发生。

特约记者 于 波 张海陵

江苏经济报见习记者潘一嘉

关键词: 电信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