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家们日以继夜的努力下,大众看到了一个“不明觉厉”的发明。那就是麻省理工学院梦境实验室,最新研发的可穿戴气味扩散器 BioEssence。

戴上之后,设备就会监测心率和脑电波,跟踪你所处的睡眠阶段。一旦到达跟记忆区相关的N3 阶段,就会释放出预设好的气味。

而因为嗅觉与记忆和情感部分的脑区(杏仁核和海马体)相连,就可以实现“梦境改造”。做了噩梦,给你来点芳香镇定;闻到初恋的发香,瞬间梦回青春校园……

当然,和所有的“科技鬼故事”一样,这一设备同样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面前还有着技术成熟度、有效性、生产制造、社会伦理等重重考验要过。

所以我们不过多探讨这一“梦境入侵”硬件本身的意义。倒是科学家们为什么如此执着地对“梦境”感兴趣,及其真实的科学进展,反而能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带来不小的影响。

为了控制梦境,你知道科学家们有多努力吗?

人类酷爱做梦,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学者们一样造梦、解梦、改梦。

古往今来,有多少研究者为虚无缥缈的“梦境”穷经皓首,很难一一穷尽。不过,显然大家都对控制梦境充满了兴趣。

有的试图用催眠疗法来入侵梦境。

在《盗梦空间》等影视作品中,入梦的“钥匙”就是借助一些暗示性物体或语言,通过催眠让病人处于类似睡眠的状态。

而在催眠状态下,人的大脑皮层高度抑制,对新刺激的鉴别判断力大大降低。因此,医生可以介入患者的“梦境”,用正面而又肯定的语言向他明确指出有关症状定将消失,或进行精神分析,找出其致病的心理根源。

事实上,从1775年奥地利医生麦斯默(Mesmer,E·A)使用催眠术并运用于医疗到,催眠疗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弗洛伊德、荣格、巴甫洛夫等学者,也都对催眠现象进行了大量研究。

有的则利用社会科学方法“教人做梦”。

比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西方现代清醒梦之父斯蒂芬·拉伯格(Stephen LaBerge),就试图说服大脑细胞让自己重返梦境。

1913年,荷兰医生Frederick Van Eeden创造了“清醒梦”一词,在这种状态下,做梦者拥有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但却知道自己身处梦中。

但如何控制自己做一个“清醒梦”呢?20世纪70年代末,斯蒂芬·拉伯格将这作为自己的博士课题。他第一次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揭示了清醒梦和快速眼动睡眠(REM)之间的关系。

在LaBerge供职的“清醒梦研究所”的网站上,就传授了很多提高清醒梦几率的方法。比如记录追梦日记,利用梦中的人物或建筑物作为线索,采取分段睡眠等等。

此外,他还开发了一种叫做NovaDreamer的产品,能在人们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时发出闪烁的红光,促使人进入清醒梦。

近年来,伴随着脑神经科学的发展,一些可控制梦境的硬件也开始被释放到消费市场。

一家名为Bitbanger Labs的公司,就曾在集资网站Kickstarter上募集资金,以发明能够通过梦境入侵人类大脑的睡眠面罩。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关键词: 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