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演出的音乐剧《致青春》现场。图/新华社


(资料图片)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在一个名为“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的小组里,1.8万网友相互鼓舞。在这里,曾躺平的年轻人积极分享重拾勇气之道,尝试各种方法应对压力与挑战。

小组里的年轻人有分享读书推荐的,有相约共同学习的,还设有“问问医生”和“我有药方”的板块,大家有什么疑难可以问,也会有人来回答。年轻人相互扶持着,试图唤起一份斗志。

这是个好现象。曾经有年轻人把“躺平”挂在嘴上,但也有年轻人发现,“躺平”并非现实生活的解法,于是主动选择“起立”。

就像一位年轻人分享的经历:会因大一时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每晚到图书馆做题总结,以致课后习题笔记比书本更厚,但躺平的那一年,她却一无所获。“躺平”,毕竟只是一次短暂的休憩。

“躺平后起立”,才是年轻人该有的态度。谁的青春不迷茫?歌德写过《少年维特之烦恼》,我们也曾有过著名的“潘晓来信”……这不是哪一代人独有的情绪,从学校到社会、从未成年到成人,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曾遭遇苦闷。

也因为,学生时代是单一目标、单一评价,但走向社会的年轻人,却要面对多元目标、多元评价,难免迷茫甚至苦闷。关键就在于,青春该有何种姿态。

人生也许可以“躺”,但生活不会是“平”的。生计、前途、家庭乃至理想,都很难靠“躺平”来解决。所以,“躺平后起立”,无疑是一种更为积极的姿态。

而年轻人纷纷“躺平后起立”,也说明此前的“躺平”,更接近于一种网络调侃,远没到人生选择的高度。当舆论煞有介事地对“躺平”条分缕析之际,更多的年轻人却已经“起立”了。

▲资料图。图/新华社

年轻人当然知道“起立”有多重要,一代一代的年轻人也就是这么过来的。其实,在“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的小组里,就有很多一路“打怪升级”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经历了艰辛的高考、考研之路,也曾努力刷题、背单词、写论文,以至于偶尔回望,年轻人也会自我感慨,“怎么熬过来的!”

而这可能正是走出校门、声称要“躺平”的年轻人面临的困境:他们缺的不是“熬过来”的斗志,而是方向。在人生的刻度上,没有了高考、考研这样精确到具体日期的节点安排,需要年轻人自己去立下一个个目标。

如何给散射性的人生刻画出清晰的坐标系,可能是年轻人成长后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这,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只能自己“起立”,并且“行走”“奔跑”,在路上去尝试、去求索。

因此,无论暂时“躺平”还是已经“起立”,社会都应当更多关心年轻人。尤其重要的是,这种关心需是真诚的、平等的,要理解他们的苦恼、尊重他们的选择,也要能和他们去共同寻找答案。

这种关心,可以具体化为年轻人求职、落户、购房的优惠条件,也可以泛化为一种有温度的社会文化,对他们更多鼓励、包容,俯下身子与他们交流,认真倾听他们。

“躺平后起立互助联盟”的存在,提醒社会,当再有年轻人声称“躺平”时,不妨宽容一笑,相信他们终究会主动“起立”。

也希望类似互助小组这样的年轻人圈子可以多起来,让更多年轻人学会彼此支持,在人生求解路上互相启发,向内真诚探寻自我,向外勇敢面朝远方。

五四青年节,是一个专属于年轻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愿每一位年轻人都能保持青春——这不只是说年龄,而是探索世界的热情,更是勇毅前行的笃定,也是“躺而能起”的韧性。

撰稿 / 柳早(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吴兴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