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玉涛

有一段时间,早晨5点准时起床去黄县林苑晨练,然后习惯来南市街小早市闲逛,感受一下市井生活。以画家的思维方式,用速写记录下小早市的繁忙景象,是一种画速写的乐趣。你会看到画面上的小早市,长长的街道从街头摆到巷尾,手里拎着大包小包万头攒动的市民与忙于生计比肩接踵的小商贩交相辉映,如一组组憾动的青铜雕像,充满五味杂陈的人生。

上世纪90年代初,我结婚安家于丁氏家族遗存的宅第“崇俭堂”,享受8年“大家族”的生活。为了儿子上学,依然不舍的从老宅“崇俭堂”搬到怡园小区居住。那时南市街小早市就存在,一条普通的街巷,人们经营成小早市,从何时起源已无从考证。他们和未曾留名的小人物一样,无意开创了一段润泽生活的繁华。后来随着人们生活的需要,南市街小早市不断扩大,并延续至东西南北几条街巷,成为一站式小早市的集散地,大多数市民情有独钟从四面八方奔向这个生活起点的地方。


(相关资料图)

1

小早市包罗人间万象,几乎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新鲜蔬菜、水果干果、粮油米面、海鲜产品、猪牛羊鸡、鹅鸭禽蛋、生熟肉类、豆类制品、调味杂品、中医草药、茶叶荟萃、地方小吃、服装鞋帽、日用百货、手工艺品等等,吃的、用的、穿的、喝的、玩的样样俱全,小早市大世界,一圈逛下来,不管你想要什么东西,都能在这里买上称心如意的生活日用品。

一条南北街,两边老旧小区居民楼,窄街小巷,进进出出的车辆鸣笛驶行。来来往往的人群,挑选着各自需要的东西。有一位卖粽子的中年妇女闲聊时对我说,她每天早晨4:30起床,大约包500个棕子,煮出来就快6点了,小早市卖一阵还要下乡去赶集,一年能挣个5~6万,虽然辛苦,但感觉挺知足,大姐还告诉我,她有一个女儿上大学,再有两年女儿就毕业,也不需要钱了,新农村建设还分了楼,该享享清福了。

匠人告诉我,卖柳条编筐在黄县已不多见,编筐匠人少之又少,一般都接近70多岁。现在几乎没有传承人,儿孙都不愿意学,感觉挣不了大钱,这门手艺到我这一代就“寿终正寝”了。我们应该珍惜乡村手艺人,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

一个蔬菜摊位,有一位60多岁的菜农,卖自产自销的葱姜,为讨生活的艰辛,头发过早谢顶了,菜农胸前的人造革皮包鼓鼓的盛着满是零钱。菜农告诉我:今年大姜的价格挺好,自己种3亩多地的大姜收成不错。国庆节儿子儿媳领着孙子回来,劝我和他妈不要太劳累,“哈哈”,我感觉干点活是一种锻炼。每天早晨来小早市卖完菜,吃碗拉面,就回家和老哥们,下下棋唱唱京剧,乐呵乐呵。人这辈子,要有一个平常心,钱多钱少无所谓,关键是知足常乐,这就是咱们老百姓的生活乐趣。

一位年轻妇女,在卖自家地里的萝卜和蔬菜,顺便还卖幸运竹,年轻妇女不紧不慢地说:现在农村变社区,享受着城市人的生活,农村不再是解决温饱问题,已经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普通家庭存款10万8万不再是神话,现在都住楼,摆上几盆花,像幸运竹一样,农民不光幸运,还赶上了村强民富的好时候,老百姓心里简直是乐开了花呀!

晨曦未露,忙于奔波生活的小商贩,已经起床从四面八方涌来小早市,与市民完成交易往来。放眼望去,小商贩摊位耸立的各种各样五彩缤纷太阳伞既像是油画调色板,又像是悬挂着一幅幅西班牙印象派画家巴勃罗·毕加索的油画风景,那样心向往之招惹人们的视线。忽然看见一个摊位前红彤彤的南瓜,热情似火好像在向人们致意,一抹橙红色给忙碌的人们带来愉悦的心情。

2

小早市前街,只见两边的蔬菜摊,绿油油的青菜,白里透青的萝卜,水灵灵的芹菜,红彤彤的西红柿,绿皮带刺的黄瓜。首先映入眼帘是庵夼村的杏子,有的绿里发青,有的青里带白,有的白里泛黄,有的黄里渗红,也有的半黄半红的麦黄杏子。慢悠悠再往前走,看见各个摊位,有樱桃、油桃、扁桃,还有西瓜……让人们看得眼花缭乱。“现摘的水果,无农药,有机肥,快来买呀。”“芦头玉米又大又甜啊。”“辛店肴”“横埠豆腐”“二里面包”“老赵烧鸡”……吆喝声,此起彼伏,一声高过一声,犹如一台开演的大戏,唱响了龙口民生“菜篮子”的主旋律。

“正宗七甲水蜜桃啦……”,短号般有韵律的叫卖声穿透小早市晨雾。有力的旋律长驱直入每个路人的心里。我循声回头看,一个年轻秀气戴眼镜的姑娘和一位穿着朴素的老大姐在卖水蜜桃。妻子说,这个时候的水蜜桃最好吃,说完,她开始加入到购买水蜜桃的人群中。“正宗七甲水蜜桃,10块钱4斤!”“真的便宜啦!”妻子自言自语,立刻蹲下身去挑水蜜桃,嘴里还不间断的发出赞许声,“这水蜜桃成色真好,应该味道不错!”旁边卖水蜜桃的老大姐急忙用沙哑的声音说:“俺是七甲李家沟村,旱晨天不亮上山摘水蜜桃,装好笼子包装好,没顾上吃早饭,就赶紧开着三轮车直奔小早市,只求卖个好价钱。”老大姐抬头望向我说:“这是俺姑娘,在城里上班,她爸去建筑工地干活,不好请假,没有时间来帮我卖。”年轻姑娘站起来腼腆地告诉我:“大叔,我心痛俺妈,平时在家和俺姑姑还要轮班侍候80多岁的爷爷奶奶,下午还要去接我侄子放学,一年到头,舍不得吃穿,舍不得花钱,一分钱能掰开两半花,一件衣服能穿上好几年,过日子“抠”得要命。”潸然泪下地又接着说:“今天我休班,一大早就跑过来帮着俺妈卖一阵子,俺妈不会使用“微信”收款,卖水蜜桃收款尽是零钱“老鼻子”费事了。我家里还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婆婆得了脑血栓不能帮看孩子,俺对象做好早饭,再看一会孩子,眼看到上班时间了,我急得要命,等一会还要去送孩子上幼儿园。”

妻子挑好水蜜桃付完钱,老大姐趁着没多少人买水蜜桃的空隙,快速用粗糙满是茧子的手,从帆布袋里拿出半个火烧啃起来。我看见老大姐手里拿着的火烧,有一些模糊的黑霉点和风干的裂纹,感觉硬的像块石头,一口咬下去能掉渣渣,这样的火烧哪能吞咽下去呢?她姑娘看后流泪了,赶紧跑到不远处的拉面馆买上一碗“大卤面”端过来,她妈妈又心疼地说:“你干什么又花这5块钱,我啃这火烧就挺好……”说完赶快又招呼来买水蜜桃的市民。“俺妈在我侄子身上什么都舍得,就是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一分钱,她省吃俭用了大半辈子。去年过生日,我给俺妈买了一套衣服,一直不舍得穿,压在衣柜里……”姑娘如此说道。她有些无奈和心酸,匆忙看一下手表,顾不上和她妈打过招呼,就急三火四跨上电动车,消失在小早市的拥挤人群中。

远远的地方,有一个老农在向我招手,等我回过神来,才认出是当年在我家装修工人的父亲,他家是东南部山区一个小山村,有自己的果园,除苹果外自产桃子和富有柿子,地里还种地瓜和大葱。老农挺高兴地对我说,今年虽然干旱点,但是收成还不错,我们山区一般是靠天吃饭,现在国家和政府对咱农民扶持不少,也有许多惠民政策和保障。老农又盛情邀请我去他家的山上采风,瞧瞧这几年山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看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满山遍野的风景。

生活的不容易,没有压跨任何人。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变得热烈起来,小早市的人也越来越多。我和妻子,与早起的人们,共同经历了小早市的繁忙。

3

我和妻子没走几步,就看见一块小黑板上写着“本地北马大蒜三瓣四瓣”粉笔字,看起来非常“官版正字”,小黑板旁边坐着一个70多岁穿蓝中山服、灰裤子、黑皮鞋、戴帽子的大哥,他的脸上有明显的白胡茬,皮肤黝黑,仿佛是经过岁月的沧桑;他的指尖微微的发黄,像是常年抽烟被烟熏过一样,他的身体很硬朗,高大魁梧,还能看得出来当过兵的影子。大哥扯着大嗓门,自报家门,俺是北马西刘家村人,名字叫张成山,扛过枪,打过仗,光荣在党50年,你可以打电话到村委了解一下我的人品。我开玩笑说:“我们来买点大蒜,还用去村里摸底调查吗?”“哈哈”引起周围买大蒜人群的一阵大笑。不知不觉想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做生意的人可谓千人有千面,大哥侃大山“黄县套子”式的交谈,绝对是一个老黄县人做生意的民间高手。

话至深,情更浓。大哥告诉我,老黄县人有句俗话:“人心是杆秤,全凭良心行,要想生意好,信誉是个宝。”黄县人向来以质量取胜,讲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与信誉。所以跟敦厚质朴的黄县人打交道,你不必担心会有欺诈,有人描述老黄县人是:憨厚宽容、朴实无华、真诚坦率、朴素爽直、善良宽厚。老黄县人具有的这一些性格,用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实在”,这种民风现在依旧相沿成习。终究大哥骨子里始终秉承老黄县人“仁义厚道,直朴单纯,豪爽诚实”的经商之道,主张“商道即人道,人脉即财脉”的经商之法,运用“拙朴式商法”,一来赢得人缘,二来很得他人信任。尤其讲究“和为贵”“和气生财”的经商理念,这就是现在许多商人无法比拟的老黄县生意经。

我用非常敬重钦佩的口吻夸奖大哥的粉笔字写得好。大哥自豪得赶紧接过话茬说:“看你像文化人,很有艺术家气质,是画画还是书法?”我回答:“嗯,算是您说对了。” 大哥听后很兴奋甭提有多高兴,似乎顾不上卖大蒜了。

大哥夸夸其谈介绍,俺家种的有机大蒜,有防感冒、抗衰老、抗癌等许多“神奇之处”。大蒜有紫皮种、白皮种,但我们北马西刘家最多的是白皮种。白皮种的表面凹凸不平,上面有一根白色的柱子,像一根空心的竹子。看起来白白的蒜皮,从外型上看像串串灯笼,也像一个个小笼包。你如果不费点力气,休想轻松剥下那三层皮。剥开外面的三层皮,你会看见大蒜瓣紧紧依偎在一起,那戮力同心的精神,让人们明白一个道理:任何时候都要团结友爱,这才是取胜的根本。每个蒜头有12个大蒜瓣,像朵朵微微盛开的洁白花朵,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弯腰剥下一个蒜瓣,把外皮剥了下来,一阵辛辣味扑鼻而来。我剥下的蒜皮,像一朵盛开的牵牛花朵,里面的蒜瓣,一个个紧紧拥抱在一起。妻子忙问大蒜的价格,让大哥把大蒜捆绑起来过秤,他又开始接着说:“我年轻时是村里的会计,从小因喜欢硬笔书法,练就了一手好字,村里的“红白”事都请我去帮忙,红事写请柬,写对联,白事写挽联,写灵柩抬头封,也算是村里能写会画的功德人物。现在小孙子的字写得不如我好,倒是学习挺好,在南山双语学校的级部排前30名,将来考个“985”“211”这样好大学肯定没问题。”妻子向大哥说:“您快别唠嗑了,都耽误卖大蒜啦!”“不怕,能遇到文化人,我感觉好高兴。等赶完小早市,就去吃点饭,回家告诉老伴,今天遇见文化名人了……”,说完开心的笑了。

我极目看着小早市太多像父辈一样年纪的老人,仍在为生活奔波操劳,也许是不想给儿女添麻烦,也许是趁自己还能劳作,给儿女积攒点钱好贴补家用,这就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缩影和生存现象。现在,我看着好多人能陪着父母亲逛小早市,叫一声爹妈,对于我来说,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现在已成为我今生的一种奢望。妻子看我走了神,杵楞在那里,赶忙拽了我一把说:“哎,别耽误上班,赶快回家吧。”我迅速转过身和大哥挥手告别,拉着装满采购的各种蔬菜、水果、肉蛋的简易小车,满载着生活的酸甜苦辣,昂然走在回家的路上……

4

记得儿时,父母亲领着去赶集,春天总是买最好吃的芝麻大糖给我吃;夏天总是买最好吃的甜瓜给我吃;秋天总是买最好吃的柿子给我吃;冬天总是买最好吃的糖葫芦给我吃。匆匆拿到手的那一刻,总是先给父母亲品尝,他们总是说,不喜欢吃这些……父母亲离世后,兄弟姐妹带着去“烧七”的祭品,全是父母亲生前说不愿吃却不舍得吃的东西。如今父母亲不在了,家乡已成匆匆过客,感觉有妻子在的地方就是家。

初春季节,妻子知道我喜欢吃苦苦菜,却并不知道如何挑选苦苦菜。妻子告诉我,好的苦苦菜总是较苦的,但却是在最苦的时候回转出一种清凉的甘味。人生也一样,只有体会到生活的苦楚,才能品味出幸福的甘甜。我拿着妻子从小早市买回来的苦苦菜,冲洗干净,沾上豆瓣酱,细细的品味,咀嚼后才真正尝出上好的苦苦菜,原来是在最苦的时候有一股淡淡的香气,从浓浓的苦中穿透出来。正如上好的茶,上好的酒,在舌尖上的那种持久的芳香。

生活中,有一句俗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见,只有吃得生活的苦,方能享受到美好幸福的人生。不管做人上人,或是做平凡人;不管透过灵命双修,或是灯红酒绿;不管走过权势名利,或是潦落暗淡;不管穿过文史哲学,或是酒色财气。

人生本质的苦不会改变。苦苦菜,不论放在穷人的饭桌,与咸菜豆腐酸菜共枕,还是走进富豪的餐宴,与鱼翅同席,都是一样的苦。尝过这种苦的味道,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甜,越能尝到苦的滋味,越能更深刻的理解生活的含义。

5

入伏那天,妻子说吃水饺,就去小早市割肉,我没事和妻子一起随着人群走进小早市。人们在摊位上可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鲜嫩蔬菜、海鲜、鱼肉、水果、食杂品。小早市的人们越来越多,狭窄的小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突然从南边水果摊位传来叫卖声:“甘蔗、蓝梅、香蕉、菠萝、火龙果、长把梨,又鲜又甜了。”“大白菜、水萝卜、好菠菜,吃了环保还健康,都快来买,便宜啦!” 看那边小百货、食杂品的小摊一个挨一个,长长的街道两旁,从东到西都围满了人群,宛如一条蜿蜒的长龙。

妻子奔向丁字路口熟悉的一处小夫妻肉摊,铁管肉架上用铁钩子挂着一字排开红里温润白如截肪般的好多块猪肉,细分有臂尖肉、里脊肉、五花肉、前排肉、弹子肉、蹄膀肉、血脖肉……还有排骨、肋骨、脊骨、猪蹄等。只要你看好哪块肉,不管是肥膘还是里脊,不管割多少猪肉,“吱”一声告诉小夫妻,他俩准确率高的几乎不再用“添秤”。好多人围着来割肉,小夫妻不笑不说话,迎来送往,有礼有节,态度热情大方。阳光下,丈夫板寸头,浓眉大眼,长得“精瘦”苗条大个,他媳妇短发,柳叶眉、丹凤眼,长得“富态”环肥燕瘦,一笑有两个好看的酒窝。小夫妻的相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落差。他俩配合默契做着肉摊生意,有一种很知足的满满的幸福感。妻子割了15元的“五花肉”绞馅,又称了一块猪排骨,让其丈夫把肋骨剔除单独剁小块留着包包子,眨眼功夫,剁好的排骨分别装袋。我又和妻子前行去海鲜摊位。

走近摊位,一股腥味扑鼻而来,老板、老板娘是一对中年矮个夫妻,听口音不像是当地人,也是妻子常光顾的。每年休渔期海鲜较少,妻子挑选了一些海螺、海虾、黄蛤等海鲜。戴大围裙穿长雨靴的老板娘,麻利地把这几样海鲜里的海水用网筐淋干净,俯身放到电子秤上称重后,倒进塑料袋里,老板娘微笑着双手递给我说:“不好意思,今早晨人多,让你俩久等了。”我说:“没事,疫情期间,生意兴隆是一件大好事。”妻子经常来买海螺,她听说海螺肉有降“三高”的功效,去小早市就买点海螺。诠释了“少年夫妻,老来是伴”这句古语的爱情经典故事。

三年前儿子儿媳结婚,恰逢我和妻子30年的珍珠婚。我在儿子结婚典礼致辞中,对妻子的感言写道:“一代好媳妇,十辈好儿孙。感恩遇见,感谢有您,再过五天,就是我与妻子结婚30周年纪念日。感谢妻子30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为家庭的付出和对儿子的教育培养,使儿子青年才俊荣耀成为第七届龙口市“助人为乐”道德模范。从此,让儿媳拥有了一个相依相守的爱情港湾。”因此,我的日子因妻子而璀璨;我的心里因妻子而辽阔;我的感情因妻子而充实;我的生命因妻子而美满。我的一切都是因妻子的存在而感到温馨!

6

妻子有时会买些豆腐,做豆腐炖白菜或小葱炖豆腐,一来二往,认识了橫埠村卖豆腐摊位的女人,说是摊位,其实只是一辆电动三轮车,三轮车后座横板上放着一包豆腐,一盒“黑粉”,还有一些用粗布包好的千层豆腐皮。有人来买豆腐时,她切豆腐棱角分明,斤两不差,称“一刀切”毫不为过。她卖的豆腐纯如璞玉,色似玛瑙,味润舌蕾,香飘十里。她卖豆腐时笑脸迎客,和善待人,不拘小利,货真价实。记得有一次妻子买完豆腐和“黑粉”付款时,一次抹零7毛钱。她真诚地说:“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去带去。这么多年一直光顾生意,应该感谢的是你们哈。”

我仔细打量一眼,她是一个50多岁身材苗条的农村女人,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一些,说话快言快语,一头花白的头发,因汗水两鬓湿湿的贴在脸上,看起来有些疲惫,但两眼却非常有神采,岁月的风霜在脸上有雕刻过的痕迹,仍掩饰不住她曾经的美丽。身上紫红色风衣,已经洗的有些泛白却很整洁,裤子也是那种不太时尚的款式,脚上的黑布鞋倒是很吸引人们的视线,纯手工做的千层底,鞋面上绣着红色的镂空牡丹花,淡雅别致,仿若这样一个由深山而来不沾城市红尘的她,有一种“豆腐西施”女人的气质风釆。

有一天晚饭后,我和妻子去黄县林苑散完步,穿过港城大道步行斑马线,来到对面文化广场跳交谊舞的小广场。妻子一眼便看见舞池内,有“豆腐西施”女人在尽情地跳着《长路慢慢陪你走》中四步舞曲,开始的动作,像是俯身,又像是仰望;像是来、又像是往。既是那样的雍容不迫,又是那么不已的惆怅,实在难用语言来形容。她身穿一件紫色白碎花连衣裙,高跟白皮鞋,画了口红,化着淡妆,盘起发型,我定睛一看,着实吃惊不小。这白天和晚上判若两人,白天是农村人,夜晚是城市人,简直是不一样的人生。舞曲终了,她缓缓走出舞池,抹了一把脸上的汗水,和妻子打招呼。妻子说:“你的交谊舞跳得很有韵味,简直就是国标范。”我接着问:“你老公让来跳交谊舞吗?”她泯嘴笑着回答:“老公非常支持我,白天从小早市开始,赶集卖好几包的豆腐,晚上来跳交谊舞,放松一下紧张疲惫的心情,还可以强身健体,一举两得呀。”我接着又说:“没想到你的舞跳得那么好,我都认不出你来了。”“哎呀,我从年轻时就喜欢跳交谊舞,那时候孩子小没有过多时间来跳舞,自从横埠村搬迁了,农村人和城市人没有什么区别,城市书屋让你爱好更加广泛。我感觉现在生活有了奔头,我们真的要好好享受每一天的快乐生活。”她如此兴奋的说道。这么多年,我才真正了解“豆腐西施”女人的内心世界。音乐再次响起来,接着又一曲《走进新时代》开始了,舞池内许多舞者身穿五颜六色的时装翩翩起舞,看着灯光下“豆腐西施”女人优美迷人的舞姿,唯愿她拥抱着多姿多彩的生活,华丽转身去追求幸福浪漫美好的探戈人生。

有人说,您知道“豆腐西施”女人的芳名吗?我回答: “不知道……”有人还问:“您怎么知道横埠村豆腐那么好吃?”我说:“村中水质真的好!”几年前潍烟铁路征迁时,我去过横埠村考古调查,村委李副书记接待了我们一行人,喝过村里的矿泉水,甜甜的味道,至今难以忘怀。据《龙口市村庄志》记载: 横埠村卖豆腐历史之悠久,及以此营生者之多。今天的横埠村,因修建潍烟铁路龙口市站整体搬迁,但“横埠豆腐”却永远留在人们的舌尖上。

7

那年冬天,天刚朦朦亮,昏暗摇曳的路灯下,小区早市多了卖豆腐脑的摊位,一位年轻少妇忙碌着从大缸往外舀豆腐脑,生意非常的兴隆。细看年轻少妇,个子不高,大眼睛,说话带有河南话的乡音。

卖豆腐脑的女人叫李利,至今在此卖了20多年,与小区大多数人混熟了,不笑不说话的李利告诉我,她22岁结婚生子,25岁那年孩子稍大一点,从河南老家与丈夫抛家别子来到了龙口,先去西城做点小生意,偶然听当地人支招,说东城卖豆腐脑生意挺火,一早晨薄利多销能卖上200多碗,于是,李利和丈夫做起了豆腐脑的生意。这些年,从当初的脚蹬三轮车到如今的电动三轮车;从当初的年轻少妇到如今的知天命之年;从当初的儿子蹒跚学步到如今金榜题名。李利与丈夫用风雨人生换来一家人的幸福。

从小很喜欢喝豆腐脑,一直都很迷恋它细腻纯白的样子和滋润爽滑的口感,当然还有那绵厚醇美的香味。李利豆腐脑摊位三轮车上横放着一块木板,上面放着酱油、香菜末、香椿末、咸菜末、韭菜末、水调蒜泥、辣椒油等这些小菜,混放在一起的吃法很多样,若吃咸味的,加入一点切得碎碎的咸菜末,撒几粒葱花,再倒几滴麻油,若喜欢辣味,便来一点辣椒油。李利卖豆腐脑时,舀豆腐脑还有讲究,用铜平勺舀在碗内,碗中间豆腐脑要像小馒头似的凸出,一般早晨人们都情不自禁的喜欢喝上一碗热腾腾滑嫩嫩的豆腐脑。

我买回家豆腐脑,用小勺轻轻搅拌,把这些小菜均匀地混合在一起,再舀起一勺送入嘴里,连同满口鼻的香味一同滑入腹中,一股清香在舌尖蔓延,芳香四溢。豆腐脑入口即化,在口中滑动着,那种口感,让人难以忘怀。虽然豆腐脑早已滑进了喉咙,但那股清香仍萦绕在唇间,久久不散。还有一种吃法便是原味的。这就更简单了,只是将豆腐脑舀出来,不加任何佐料,一眼看去,纯净无瑕,如同凝脂般的肌肤,一见便顿生食欲。再洒上一点白砂糖,拌匀之后,待白砂糖全部化了再入口。此时,是完全别于咸味的另一番感受,豆腐脑的原汁原味一齐散发出来,逼迫加快节奏,非一鼓作气完成不可。很长时间都沉醉在甜味豆腐脑中不能自拔,享受那份润滑。后来也接受了咸味,甚至于辣味,在那样的畅快淋漓中,挥洒着英雄般的豪气,于是,豆腐脑在我的饮食生活中得以完整。

面对那甜味豆腐脑,容易让人联想到江南淑女,温婉多情,娉娉婷婷,无一丝杂质,正是美艳如花娇似水,品尝时必是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宁静与矜持;而那咸味豆腐脑却如同高大粗犷的山东大汉,叱咤风云间,直杀得昏天地暗,满身热汗飞扬。这二种味道,一种情趣,二种人生。我对豆腐脑情有独钟,不仅源于少年时父亲领着去喝豆腐脑的味道,更是源于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感念。

年后的一个早晨,我又去卖豆腐脑,李利见人就笑着慢条斯理告诉大家,她年前回老家给大儿子办置结婚,停了两个月的豆腐脑生意,对不住大伙了。接着用清脆的嗓音说:“小儿子明年大学也毕业,我们家越来越幸福啦……”李利脸上荡漾着灿烂的微笑,20多年来,她苦中带甜的用一勺勺豆腐脑,供养着两个大学生,仿佛奏响一曲豆腐脑之歌,久久回荡于霞光万丈的天空中。

8

一间房,一个灶,一锅油,撑起了一个家。小早市东西街上,有一家“秦阿姨面鱼”,是30多年的信誉老店。油烟袅袅,人头攒动,“秦阿姨面鱼”早餐门口,也是一派繁忙的景象。卖早点的秦阿姨憨厚地微笑,早已把来往的人心烘热。一位大叔在向秦阿姨喊:“给我来个面鱼,二袋豆浆,三个棕子。”还有的人等不及,自己拿了面鱼,顺便把零钱丢到长条桌上,或者“扫码”付款说一声:“给钱了”就匆匆离开了,更多的顾客自觉地排着队,老主顾们闲聊着家长里短,彼此消磨着等待时光。

秦阿姨个子不高,声音挺大,常年穿一件白色工作服,戴一顶白色棒球帽子,配戴口罩,白色碎花套袖,豆绿色围裙,是“龙金花”花生油厂家赠送的,与白色工作服形成了很大的反差,绿颜色让人们有一种舒适的感觉。秦阿姨有些话唠,热情大方,乐于助人,邻近摊位有忙不过来的,她有空就会赶快跑过去帮一阵忙,从来不计较个人是否吃亏的事。

秦阿姨调好面,一个人忙活,从不雇人干活,以免费用太高挣不到钱。炸面鱼的过程并不复杂,但是从和面发面到油温火候,每一步都需要多年的经验掌控,因此显得格外有仪式感。首先用老面引子发好面,放入不锈钢盆和成面团开始“醒”面,要比做馒头的发面略软一点炸出来才松软好吃。炸面鱼按老式做法和面的时候,需要里外盖上好多层,放在温暖的灶台上,或稍微有点热度的大锅内,炸面鱼的面一定要发好,发好的面有许多的蜂窝,炸出来的面鱼,百吃不厌口口生香。

揪一块面团,放在不锈钢面板上,用手沾点花生油,接着揉成长圆条型,切成一条条炸成的是油条,拍成薄薄的与手掌厚度差不多,宽如手掌的椭圆型面片,从中间划上两刀,两手轻轻提起,稍微的抻一下,放在油锅里,两面翻炸到金黄色。炸面鱼的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外面容易焦糊里面还不熟,火小炸的外面太硬影响口感不好吃。灶台不太高,秦阿姨一人往油锅内放,一人从油锅里翻捞面鱼,她从不手忙脚乱,这过程秦阿姨极少说话,但眼疾手快。面鱼、油条快炸熟时,油锅内,一根根翻滚的油条,一条条漂浮的面鱼,就像“小黄花鱼”“大片口鱼”在水中游动一样,堪比一道海的风景线。看着刚炸好的面鱼,外面焦黄色脆脆的,里面象牙白软软的,真有一口吞下去的欲望。

我喜欢吃秦阿姨炸的面鱼和油条,是因为她用面引子发酵,没有“死面”,炸出的面鱼油而不腻,吃起来口感特别好,这种老式做法,如母亲炸面鱼的方法一样,有着母亲的味道。炸面鱼是过去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够吃上为数不多的一种美食,外表酥脆、内部绵软,这是炸面鱼的一大特点。现在,虽然人们能够天天吃上炸面鱼,但是对于炸面鱼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

一城一市一滋味,见食见人见生活。周末早晨,我和妻子又来到小早市转转看看。中秋时节,小早市人来人往。疫情期间,忙碌的人们,没有太多的喧闹,摊位上的人们重复着每一天的生活,小早市上没有了过去的讨价还价的吆喝声,人们想买什么就直奔摊位前买完了就走人,小早市充满一片祥和的气象。

清晨第一缕阳光升起,温暖普照着每一个人岁月静好的心扉。平凡小早市,多多大见闻,折射出生活百科全书的万花筒。春夏秋冬,酷暑寒来,人生变化的是季节,不变的是生活日常。一幅幅南市街的速写里染上了永恒的主题,记录着每天早晨,我去陪着妻子尽情享受小早市繁华的人间烟火味。

山东省散文学会龙口创作之家邮箱:sswxhlkczzj@126.com 壹点号龙口文学邮箱:1433050159@qq.com

壹点号龙口文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