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汽车领域我们才完成从0到1,还有很多事没做。”

2021年财报后的电话会上,李想以这样一种方式回应了“理想如何扩展智能汽车生态圈”的提问。而在不久前,蔚来刚传出“进军手机行业”的消息。

由于有很多相似之处,理想和蔚来经常被拿来比较。他们的创始人都来自互联网行业,都是2014年以后开始造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称为“造车新势力”。

然而,在经历了最初从0到1的过程、具备了基本的生存和造血能力后,这两家企业越来越展现出不同的特质,并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跑和生长。

“可做的东西太多了”

如果说李斌是充满想象力的创业者,那么李想更像是位克制的产品经理。在规模的刺激和诱惑下,他总能冷静分析,并制定出清晰的行动路线。

当蔚来和小鹏已经登陆欧洲市场多时后,李想依然在电话会中强调“海外布局一直有专门的团队在计划,但在短期的将来,我们的重心仍在国内市场。”

李想有他自己的考量。在他看来,2021年-2025年,也就是从1-10的阶段,理想汽车无论是在产品层面还是细分市场层面,都还有很多事要做。

“无论是从产品搭建应用、到技术、到系统层,都值得未来5-10年继续去做,理想会坚持在智能汽车领域,把产品、应用、系统打得很透彻。”

“我觉得可做的东西太多了,我们才刚刚开始。”

在用户定位和市场选择上,李想也表现出某种克制和边界感。他从没有打算推出一款适合所有用户的产品,更没有进军全部细分市场,无论是从0-1还是从1-10,他只专注“家庭用户”。

2021年初,理想发布“2025战略”。李想再次明确,理想的品牌定位是“豪华智能电动车”,品牌使命是“创造移动的家,创造幸福的家”。

不同的是,在“2025战略”中,他将“家庭用户”扩大到“任何想要拥有自己家的用户”,相应地产品的价格区间也扩大至“15-50万”。

围绕这个扩大后但依然精准的用户群体,理想计划提供更丰富的智能电动车产品。包含第二代增程电动X平台、高压纯电Whale平台和Shark平台的多款产品。

电话会中,理想CEO沈亚楠透露,2022年Q2推出新一代增程式平台车型X01,2023年再推出两款;2023年发布高压纯电平台车型。

“补足短板”

李想的克制和边界感,对外显性的体现是面向家庭产品的能力,对内隐形的体现是则是运营效率。

“无论是我们这个级别的销量,还是企业销售及管理成本占比,都能看到我们的优势。”李想对公司的运营效率感到满意。

事实的确如他所言。无论是制造效率还是运营效率,理想均要好于竞争对手。2021年前三季度,理想的毛利率是20.6%。而蔚来和小鹏分别是19.5%和12.5%。

2021年前三季度,理想累计交付55,270辆,营业支出44.76亿元,这就是说每销售、服务一位用户的成本是8.1万元。而蔚来和小鹏分别是10.82万元和9.42万元,比理想高16.3%和33.6%。

高效率使理想实现了盈利,并改善了现金流的情况。2021年Q4,总收入106.2亿元,净利润2.955亿元,同比增长174.9%。经营现金流量38.4亿元,同比增长110.7%。

尽管在提升效率上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这却不能当作全部的竞争力和护城河,李想逐渐意识到公司的两个短板——技术和产能,并从2021年起开始着手解决。

2021年4月,理想上海研发中心正式启用。彼时,李想在个人微博中承诺,理想汽车所有车型的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完全标配。

“我们自研的自动驾驶系统,标配508Tops算力和激光雷达,明年(2022年)完全可以和华为、特斯拉正面较量。”

12月,理想向所有用户推送了OTA 3.0车机软件。此次升级的两个主要功能点为2021款理想ONE的导航辅助驾驶(NOA)及视觉融合自动紧急制动(AEB)。

2021年全年,理想研发费用为32.86亿元,占研营收的12.2%。官方表示,研发端会长期保持10%以上的投入。

理想也在积极扩充产能。2021年开始扩充常州工厂产能,完成后总产能提升至20万辆。2021年10月,北京工厂开工建设,预计2023年建成投产。

“北京和常州两所工厂累计规划年产能50万台,双班生产下可以达到75万台。”沈亚楠表示。

此外,2021年12月,理想与重庆市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两江新区建设第三工厂。

“抓大不放小”

蔚来、小鹏、理想三家中,蔚来擅长用户服务,小鹏擅长自动驾驶,而理想具有面对家庭用户群体的产品能力。

“从0-1的阶段,对管理者而言,最重要的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一个管理者必须深入到业务的每一个细节中去,抓大不放小。”

李想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作为董事长兼CEO,他既考虑宏观的战略问题,也分担了一部分产品经理的工作。

在电话会中,李想再次一展产品经理本色,与分析师聊起了自己对于产品的理解。

在他看来,一个成功的产品首先要理解用户的需求,包含主要用户群正面需求、背后需求,以及其不知道的隐性需求。其次要看用户愿意购买的价格。

“两者结合可以画一个圈,企业需要把自己做的产品与这个圈做到最大重合。产品包含五个能力,产品力、安全性、质量、定价和供应能力。”

“五个综合指标再匹配用户定位、需求等,两者匹配度越高,销量就越好。”李想表示。

理想的技术路线是清晰的。在“2025战略”中,李想表示,未来十年会选择两条路并行:1、以城市纯电、长途发电为用户价值的增程电动平台;2、十分钟补充300-500公里续航的400千瓦超快充的高压纯电平台。

电话会中,李想透露了高压纯电Whale和Shark平台的更多细节。他表示,高压纯电平台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4C电池,由理想与供应商联合开发;二是850V电压平台,以自主研发为主;三是自研400kW充电桩以及自营的充电站。

过去三年时间,李想每天都会问自己5个问题,并耐心去寻找答案。这些问题分别是:

理想汽车从0-1做了一款产品,从1-10如何管理十款产品,如何确保每款产品的产品价值是持续领先的?

产品和研发管理体系肯定要做巨大的升级,而且最好提前准备。在技术研发上,能不能把应用、技术、系统垂直打透,能不能拿到进入决赛圈的门票?

在商业模式上,能不能支撑万亿收入规模,且经营效率和用户体验还持续提升?

在供应链和制造产能上,能不能跟上销量的爆发式增长,能不能让每亩地产生更多的JPH?在组织上,能不能规模做大但是公司不复杂,人才不油腻,不内卷,能不能持续让人才效益健康提升?

在财务上,能不能持续保持健康的现金流和造血能力,不再单纯依赖融资推动研发投入和规模增长?

今年1月,他似乎找到了答案,并写下了那篇《节奏把握对于创业的重要性》。他认为,从1-10的成长期,企业最重要的是坚持和放大0-1的特长,并补上竞争和快速增长会出现的致命短板。对于参与者个人而言,仍然是持续增强自己专业的特长,但是必须补上自己的职业素养,即理解别人并给出解决方的心智模式。

“牢记两点:一,持续扩大企业和自己的长板;二,补足短板,这是必要性,而不是选择题。”

关键词: 智能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