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的时候包括b站自己,都对是否要将刻意引导的互动行为显性关联上推荐结果存在疑问,因为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基于客观用户行为的推荐准确性。

没有做过内容平台的同学可能意识不到如果这样做,对于平台推荐效率的影响有多大,并不是方法论层面上简单的「互动高的内容就代表了用户的意向度啊」傻白甜,互动特征和用户意向特征二者都是多因一果的,二者之间存在交集,但交集并不大,即推荐兼容度实际上并不高(现在算法早就不是基于几个权重因子的推荐模型了,如果还在说字节系,uc唯ctr论就真的很白痴了)。在我知道数据的平台里,消费ctr top与互动top之间的重合度都不高,也因此,像b站这样,鼓励up主花式求三连的平台,也就只此一家了。

问题说完了,那下面要论述下,B站选择这种方式,实际的收获是什么,为了便于理解,我就拿典型的PGC平台爱奇艺作为参照。

爱优腾发展到今日,大家也算是看明白了,它们已经提前实现了我d提出的“公共基建设施”的要求,向下管不住用户,用户只跟热门IP走,对平台毫无忠诚;向上管不住IP方,最终只能重成本走自制,平台在中间是一个单纯的「基础设施通道」,平台的商业模式全部被动绑架在了IP上,以上这些因素也已经在股价里pricein了。

在这样的平台逻辑下,我们没有办法去解决用户「存在感」的问题,用户始终是用完即走的。

我们首先要理解,人和人群的交互关系是由两个要素决定的:(1)自身人设profile,(2)关系。而关系可分层为(1)需要,(2)被需要两种。

基于此,我们再简单看下,爱奇艺架构下它的努力和尝试:

有且仅有一条内容消费动线,生产者只有单纯的被需要,消费用户只有单纯的需要。而所有的试图让用户“留下来”“逛起来”的尝试,全部是在该动线下的弱化衍生,这就是一个很奇怪的点了,你在一个没有粘性的场景下游去做需要粘性的场景,却将「需要粘性」理解成「获得粘性」,还指望其能反向赋能主业务,这不是扯淡么,最终收获的只能是业务部门“冲出来”的指标。当然了,其实我不讲这些逻辑,大家自行感受下,这些模块的价值,也都能预知到结果的。

我建议所有做c向的同学都要去学一下PUA(觉得PUA糟粕的,也可以去看应用心理学),因为PUA完完全全的是抛开世俗道德的揣摩人性。PUA最核心的理念也是对人认知最大的颠覆就是:要增加你在对方眼中的价值,不是由你对对方付出了多少决定的,而是由对方为你付出了多少决定的(最典型的就是秀场主播和榜一大哥的关系)。

在我们的道德文化里,也有「人们更喜欢欠自己恩情的人,而不是有恩于自己的人」的说法,在西方故事里,则有本杰明富兰克林在他还默默无闻的时候,为了结交费城当时的一个权贵,先从跟对方借书,这种让对方低成本付出的事情开始,慢慢建立友谊的故事。

而类似爱奇艺这样的平台,显然没有像我这样了解过这些糟粕信息,依然还沉迷在「跪舔女神,希望一天美梦成真」的逻辑里,奉行着要么舔到你忘乎所有,要么哪日功成名就归来征服你的价值观。

那我们再来看看B站吧:

这一条红色路径,我称它为情感需要路径,它使得在平台里可有可无的纯需要用户,变成了被需要的那一批人。生产用户和消费之间变成了互相需要的关系,长逛B站的用户应该都会有感受,up主和用户之间的链接完全是互需的供需关系建立的,up主侧是“求点赞,求关注,求三连”“”点赞破XX,XX时间内肝出下一集”,而用户侧是“下次一定”“这次一定”“让他恰,让他恰”。

如果要拆解路径的,需要实现两步,第一步是赋予用户有价值的意义表达权(因此B站必须有入站考试),即赋予普世的价值投票权,这一步解决的是平台分发逻辑下,纯消费用户完全没有人设(profile)的问题,现在ta至少可以等于一张选票了。

第二步则是塑造被需要感,这一点B站在UP主侧是下足了功夫的,坊间一直有b站的“推荐模型”流传,是个人一眼就看的明白的一个简单公式(从业者一看就知道是假的),一个分享多少流量,一个点赞多少流量,流传甚广;在创作者平台上也是官方下场,教主播怎么更多的要互动,要三连,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一直基于这套互动向激励体系,给UP主结算实实在在的稿费。

平台提供一套激励体系规则,消费用户和生产者在其中互相需要,这种三边稳定关系,不是西瓜视频每年挖走几个头部UP主能够撬动的。

通过以上两个case的对比就不难发现,受限制于供给侧成本并不会随着供需体量的变大而降低的影响,内容平台并不会像O2O平台一样,基于单向需求动线就能形成垄断的双边需求市场,对于内容平台而言,只有基于平台策略,建立供需双方的互相需求模型,才能形成稳定的双边需求关系。

最后还要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这种靠“物质激励”结出来的“虚假友谊”真的对平台有价值么?我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这个问题也抱有疑问,因此最近陆陆续续做了几个实验,只能说,真的有价值,好的让我不可思议。

关键词: 互动型内容社区和内容消费平台的差异 内容消费